省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贵州剑河:“春木耳”迎“头采”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2-25 16:49:54 来源:央广网 作者:栾小琳 刘梦 谢达意 点击: 评论:0

央广网黔东南2月19日消息(见习记者栾小琳 通讯员刘梦 谢达意)朦胧薄雾漫山间,木耳自在林下萌。连日来,随着气温回升,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久仰镇久丢村的林下食用菌种植基地里,沉睡了一个冬季的黑木耳应时“绽放”,菌棒上缀满色泽黑亮诱人的木耳,层层叠绕,经过数月的精心照料,长势喜人。村民们一边谈天说笑,一边将春的希望收入菇桶。

村民正在基地里采摘木耳(央广网发 刘梦 摄)

“春木耳”迎来丰收季,村民们走进基地赚“日薪”,不出家门就能就业增收。“农闲的时候,我们就来基地做工,一天有100多元工资,补贴家用,还能学种植技术。”久丢村村民杨东菊已经在基地忙碌好几天了。她麻利地从菌棒上摘下木耳,兴奋地感叹:“今年木耳长得好,我们是越采越得劲!”

村民将刚采摘下来的黑木耳倒入袋中(央广网发 刘梦 摄)

据悉,久丢村林下食用菌种植基地于2019年建设,种植面积达150亩,种植菌棒40余万棒。木耳生长需要通风且相对凉爽的环境,同时对水质也有一定要求,地处深山的久丢村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这里产出的黑木耳质量上乘。

村民采摘到的黑木耳(央广网 刘梦 摄)

久丢村党支部书记杨通荣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最近这段时间每天都有五六十个人来采摘,按照目前采收的情况来看,一天能采摘两到三万斤左右,晒干之后按每斤30元出售,又有长期合作的公司,销售应该不愁!”

村民们提着菇桶满载而归(央广网发 刘梦 摄)

经过采摘、晾晒到装袋、销售,小小的黑木耳绽放出了朵朵“致富花”。近年来,该村聚焦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坚持把黑木耳作为助农增收的特色产业来抓。

“下一步,我们村将借助良好的发展势头,进一步加强精细化管理,增强示范带动作用,推动食用菌产业不断提质增效,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杨通荣对未来满怀憧憬。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