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刘焕性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1988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贵州毕节试验区。2003年,厉以宁接任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第四任组长,2013年以后改任专家顾问组总顾问。在此期间,厉以宁几乎每年都带队到毕节去,带着问题去、带着专家去、带着企业家去、带着思路去。毕节山水间不仅留下了他奔走扶贫的足迹,更留下了他对扶贫和发展问题的探讨、对贫苦人群的关爱和对毕节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言。厉以宁先后写过近20首跟毕节扶贫有关的诗词。现从中选取8首,来纵览与追寻他的扶贫足迹和思考。
2015年11月,厉以宁到毕节七星关区宗琳小学考察,该小学是厉以宁、何玉春夫妇用“亚洲文化奖”奖金捐赠修建的希望小学。(作者供图)
1988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贵州毕节试验区。2003年,厉以宁接任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第四任组长,2013年以后改任专家顾问组总顾问。在此期间,厉以宁几乎每年都带队到毕节去,带着问题去、带着专家去、带着企业家去、带着思路去。毕节山水间不仅留下了他奔走扶贫的足迹,更留下了他对扶贫和发展问题的探讨、对贫苦人群的关爱和对毕节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言。厉以宁先后写过近20首跟毕节扶贫有关的诗词。现从中选取8首,来纵览与追寻他的扶贫足迹和思考。
其一,写于2004年的《长相思·贵州毕节农村四月》:
“花枝香,柳枝香,香气迷人蝶蜂忙,村边油菜黄。
云无常,雾无常,雾去云来风渐狂,深山溪水凉。”
2004年4月,厉以宁作为专家顾问组组长第一次到毕节,就对毕节经济社会发展和工农业状况做了深入调研,随后在市里召开的试验区工作情况汇报会上作了专门发言,建议毕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和引进与当地资源禀赋、人力资源相匹配的民营企业,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千方百计解决城乡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他认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和教育培训三者结合是毕节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办法。
在这次调研中,厉以宁对毕节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美景印象深刻,认为“乌蒙处处好风景,藏在深闺人未识”。他建议毕节地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通过各种方式将毕节的秀美山川宣介出去,同时尽力改善城乡交通条件,为农村增收拓开新路。这首词描述的就是厉以宁在调研途中所见的乡村美景之一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村中山花烂漫、蜂蝶飞舞,村边云雾缥缈,遍地油菜花开,宛如人间仙境。
其二,写于2006年的《七绝·再到贵州修文》:
“格物良知崖下洞,正心悟性雾中丘;若无坎坷龙场路,王学焉能遍五洲?”
2006年3月,厉以宁第三次到毕节调研。在修文县调研时与县里的同志谈起了王阳明的故事。修文县古称龙场,厉以宁建议县里同志考虑如何用好“龙场悟道”这个历史宝库,发掘其人文和现代意义,打出修文县的独有品牌和名气。厉以宁对王阳明的评价一直很高,曾数次跟我讲过王阳明及其《传习录》。“传习”一词源自《论语》中“传不习乎”一语,意为传授的知识也需要经常复习。王阳明一生坎坷,受过廷杖、下过诏狱、被贬龙场,甚至还被诬谋反,可谓受尽了命运的折磨。放在平常人那里,早就一蹶不振,但王阳明却是初心不改、越挫越勇。
明正德元年(1506年)冬,王阳明被贬为龙场驿丞。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地区,偏僻穷困,王阳明只好栖身于山洞里。但他并没有气馁,一边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民众,一边面对龙场艰难的环境悟进退之道、生死之念,不断反思朱熹格物穷理之说,并最终悟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厉以宁有感于王阳明在毕节留下的种种故事和传说,有感于其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写下了此词。他希望毕节民众能以王阳明龙场悟道自励,振奋干劲、铆足拼劲奔向致富路。
贵州省毕节市乌江源百里画廊(新华社记者 陶亮/摄)
其三,写于2006年的《七绝·贵州赫章,古夜郎国重镇》:
“西南雄踞已多年,拓土开疆有史篇;不是夜郎真自大,只因无路去中原。”
赫章在战国时属夜郎国。古夜郎国故事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这则故事说的是公元前122年,汉武帝为寻找通往身毒(中国古代对印度的译名)的通道,曾遣使者到达今云南的滇国。期间,滇王问汉使“汉孰与我大”。后来,汉使途经夜郎,夜郎侯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这则故事后来演变成家喻户晓的成语。其实,夜郎并非自大,历史上的“夜郎国”也曾是一个国富兵强之地。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称:“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
随着近年来考古发现的不断增多,夜郎作为一个古老文明之地,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日益为世人所了解和熟悉。厉以宁在词中有感于赫章乃至毕节地区的地势险峻,交通发展不易,遥想2000多年前的古夜郎国,认为其跟中原地区远隔崇山峻岭、险滩急流,不仅相互往来极少,互通消息更是罕有,不了解夜郎国之外的情况实属正常。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毕节帮扶工作中,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其四,写于2007年的《相见欢·俯瞰乌江上游》:
“峰峦起落云间,似无边,湍急细流悄悄过山前。
人无路,舟难渡,水中天,唯有秃鹰江上盘旋。”
2007年4月,厉以宁第四次来毕节。虽然年事渐高,但厉以宁每次到毕节考察调研都坚持走不同的线路,考察不同的企业与村庄。这次在黔西县,主要参观考察水西公园、商业街、水西中学等地;在金沙县,主要考察当地的牧业和果业公司,以及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情况。
考察结束后,厉以宁还与两县的同志座谈当地经济、农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挑战与思路等。也就是在这次调研途中,厉以宁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对于一些地势险峻、交通不易、生活基本条件难以保障的地方,应该通过易地搬迁的方式来解决贫困问题,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应做好研究论证、筹划和保障工作,确保搬到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较好地方的农户能留得住、过得好。在沿乌江上游盘山而行的时候,他再一次坚定了自己的这一想法。
其五,写于2008年的《踏沙行·贵州毕节拱垅坪落花溪》:
“岭上行云,崖边瀑布,溪流环绕青青树。落花遍地悄无声,是谁踏出弯弯路?
久雨初晴,黄昏欲暮,农家木屋留君住。秋虫一夜扰人眠,醒来不解藏何处。”
2008年初秋,厉以宁第五次到毕节。此前数月的3月10日,厉以宁在梅地亚新闻中心就“民主党派帮助毕节地区脱贫致富”主题接受记者集体采访时谈到,帮助毕节试验区建设,重点工作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快毕节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大力促进国有和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积极进行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二是在技术方面加强帮扶和培训,农民要脱贫必须懂技术、懂销售,知道如何与生态环境和睦相处;三是加强干部的培训工作,越是贫困地区,干部越要具有改革、发展的观念,越要懂得市场经济的运作。
这次调研,厉以宁专门去了七星关区的拱垅坪落花溪,考察其在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疗养保健方面的潜力与示范带动作用。厉以宁希望更多的毕节旅游资源能逐渐走出“深闺”。他认为在市场经济洗礼下毕节要不断开发旅游新产品、延伸旅游产业链,打破传统经营模式和落后的季节游等单一业态形式,把发展旅游产业当作当地的朝阳产业和脱贫工程来抓。为实地体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厉以宁还专门在农家木屋住了一宿,亲身感受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需要改进之处。
其六,写于2015年的《虞美人·贵州毕节,农村小学》:
“山区早起村边雾,小孩沿溪路。书包背上列队行,欢笑声声夹杂晓鸡鸣。
午餐自带天天异,爷爷奶奶意。要知父母去何方?外出打工终日不还乡。”
2015年11月,厉以宁第八次到毕节。这次调研,厉以宁主要关注教育发展和文化调节在毕节脱贫事业中的作用,深入城乡的几所中小学,与教师、学生和家长交流座谈。他很高兴地看到毕节中小学教育正在日新月异地向上发展,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众多的学子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特别是不少学子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利用自己所学创业创新,为家乡的精准扶贫事业作出了贡献。
在看到喜人成绩的同时,也有一些现象引起了厉以宁的忧思,那就是农村的留守儿童和人口老龄化现象。农民外出务工对于增加收入、学习新技能是好事情,但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带来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社会高度重视。这首词讲述的就是他对这一现象的观察和忧虑。
2015年11月,厉以宁带队考察毕节职教城,建议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实际的职业教育。(作者供图)
其七,写于2015年的《菩萨蛮·毕节职教城》:
“家家都说职教好,家家又说职教少。政府统筹忙,招商建学堂。
三方同携手,师资园中有。工匠精神传,学生就业欢。”
厉以宁主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面向农村实际的职业教育,在扶贫过程中不断拓展职业教育的方向和途径,让职业教育成为精准扶贫的突破口。厉以宁说,当前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减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转型升级,许多简单劳动岗位未来要么消失,要么被机器人取代。在这种背景下,“谁拥抱了有技能的农民工,谁就率先享受了我国新的人口红利。”
这次调研,厉以宁专门去了位于毕节市区和大方县交界处的毕节职教城,深入了解职教城的发展状况、专业设置情况、学生的培养与就业情况等。得知职教城已形成了文理兼顾,服务业、制造业、文教卫生并重的专业布局和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格局,采取了职校、企业、政府三方携手合作办的方式,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后,厉以宁非常高兴,挥笔写下了这首词,认为毕节的职业教育为加快实现从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源大市的转变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有利于形成新的人口红利,实现经济结构由低端向中高端的转型发展。
其八,写于2015年的《七古·毕节扶贫十三年回顾》:
“当年初到毕节来,城内仅有一条街。街头店铺沿小河,顾客稀疏观众多。国有企业半停工,职工无奈对秋风。群众如何脱贫困,四处求索寻人问。
扶贫小组拨迷雾,抓紧企改第一步。引进民企设备新,资源重组创业路。高山农民重安家,学好技术闯天涯。十年有成回故里,特色农业由此起。辛苦一晃十三春,功夫不负勤劳人。”
厉以宁认为,毕节扶贫,成绩显著,毕节市委、市政府应居头功,因为改革措施皆是由市委市政府推出的。在这首词里,厉以宁回顾了他在毕节近13年的扶贫经历,从最初到毕节时所见的贫困景象,到专家组努力为毕节把脉脱贫致富、论道振兴之路,再到推进国企改革、引进民企资本、实施移民搬迁、创新职业教育、培育乡村旅游、发展特色农业等,一桩桩一件件仿佛就在昨天。在社会各界的帮扶和毕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毕节经济社会发展一年一个台阶稳步向前发展。
此前一年,毕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5.2亿元,稳居全省第三位,财政总收入36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8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34元,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5%以下,扶贫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厉以宁很高兴看到毕节在精准扶贫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对人民生活改善、生态环境治理和教育事业发展很是满意。他说:“改善毕节人民生活一直是我的想法,也是我坚持至今的动力。”
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最后9个贫困县正式脱贫摘帽,毕节至此也全部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夺取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厉以宁很高兴自己为毕节脱贫事业作出的那份奉献和努力。
人物简介:
厉以宁,1930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江苏仪征,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名誉理事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2018年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常务委员;2013年获得第十四届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2016年获得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2018年获得改革先锋称号、奖章。
厉以宁的研究包括:管理制度和管理哲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国民经济管理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比较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等。(本文刊登于《中国政协》2022年第14期)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