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贵州金元水电:我们的金山银山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3-01 18:23:55 来源:人民网 作者:田一淞、马吕 点击: 评论:0

在贵州境内,有无数条河流悄然出发,或狭窄陡急、怒放奔流、声震数里,或蜿蜒平缓、碧波清澈、静水流深,它们一路欢歌,与两岸巍巍青山相映。

绿色是贵州金元水电事业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水能资源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只要用好就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充满希望的蒙江河

蒙江流域水能资源丰富,2003年12月31日,蒙江水电厂双河口电站正式在罗甸县边阳镇告牙村投产建立,随后又陆续投产且收购了石门坎一厂、冗各、上尖坡等6座水电站。一系列水电工程的建成投产,让当地百姓也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绿色”资源带来的福利。

蒙江水电开展映山红助学活动。

在蒙江水电厂大力的扶持及帮助下,电站所属村庄的交通条件发生根本性巨变,曾经的土路、砂石路,变成了现在的水泥路、沥青路,曾经交通闭塞,如今四通八达。

在探索库区移民后期,电厂实行扶持政策补偿机制,给当地居民带来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在电站建成后,又接纳了100余名村民来到电站进行后勤工作。从2018年到2022年,蒙江水电厂累计向村民发放库区长补基金3724万元,有效保障了村民生活,大大提高了其生活水平。

除此,蒙江水电厂一直积极响应国家电投“映山红”爱心助学公益活动,在黔南州、黔东南州等多个县市级地区开展了30余次捐资助学活动。

每年汛期,都是水电人的备战时刻,加上小电站的防汛能力差,每一个夜晚,值班员都是时刻警惕着的。近年来,随着水电开发的结束,蒙江水电厂先后完成了上尖坡、双河口、石门坎等电站的管理提升工作,在防洪度汛上坚持“宁可备而无汛,不可汛而不备”的工作理念,实现电站联防联动,群防群治,科学有序安排水库腾库、错峰、预泄,成功应对了10余次洪水的侵袭。并且积极和当地政府联合召开了防洪调度协调会,向各个村寨中发防洪应急宣传手册,嘱咐村民注意汛期时应注意的安全事项,提高了村民对于防汛知识的认识,增强了村民的避险自救能力,更加有效的确保了汛期各村寨村民在有险情的时候能够有效的迅速防备。

2017年11月,贵州金元成立了水电大坝中心,大坝中心成立初期,面临着无设备、无人员、无技术的“三无”窘境,通过积极主动协调、人员组建、专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打造了一支专业人才队伍,2021年,贵州金元已经全面完成25座水电站大坝的自主监测工作,为大坝安全管理的“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筑牢了安全防汛的红线,保障了下游居民的生产、生活安全

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国家电投“2035一流战略”的有效落地,造就了安顺水电厂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新局面,让企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保融为一体,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积极作为。

关脚水电站大坝。

“我们积极建设‘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来大力保护和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把建设‘美丽贵州’绿色发展专项劳动竞赛与‘一站一品牌、一站一特色’特色文化有机结合,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坚持以绿色发展统揽全局,促进企业全面绿色转型。”安顺水电厂厂长吴述坤说。

安顺水电厂所辖的关脚水电站,位于安顺市关岭县境内北盘江流域的打帮河支流上,主要担负着农业灌溉和发电任务。

在关脚电站建成之前,河两岸来往靠传统的摆渡方式,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阻碍。

安顺水电厂开展村民用电隐患排查志愿服务活动。

1992年3月,关脚电站建成并网发电。三十年来,电站始终秉承造福于民的宗旨,积极投入电站周边公共设施建设。大坝在承担调节洪峰、调控水位任务外,在坝体前面修建了一座可供人车安全通行的桥梁,并为两岸村民硬化道路,安装路灯,为两岸村民的贸易来往和安全、方便通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电站大坝通过发挥灌溉和提供交通功能,确保当地盛产的果蔬农产品能“栽得活、运得出”,为两岸村民扩宽收入来源。

吴述坤介绍,通过在大坝中孔闸门上安装限位装置来保证下游生态流量,下泄流量大于2.3立方米每秒,有效满足下游河道生态基流,改善了下游河道生态环境和保障农业灌溉用水,为两岸农作物和林地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上下游植被完好,生态景观优美,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直以来,安顺水电厂坚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持续为电站周边村寨以低电价直供电的方式保障村民用电需求,同时积极开展村民用电隐患排查志愿活动,为村民用上安全电、放心电保驾护航,减轻农民负担,积极为响应乡村振兴彰显国家电投的企业使命和社会责任,在绿色发展中砥砺前行。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金元水电人用“勇于开拓、不怕困难、埋头苦干、精益求精”的金元精神创造着属于自己的金山银山。(图/文 田一淞、马吕)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