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体旅融合 从看山看水到游山玩水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1-08-15 02:36:04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 点击: 评论:0

           近日,贵州省体育局公布3条体育旅游黄金线路,以“翱翔贵州”“探洞贵州”“水上贵州”为主题,串联起全省航空运动、洞穴探险及水上运动资源,在炎炎夏日为游客奉上体育旅游新玩法。

事实上,这并不是我省首次推出类似产品。2020年,贵州在打造100条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基础上,重点培育的3条体育旅游黄金线路——遵义赤水河谷红色旅游骑行线路、六盘水冰雪体育旅游线路、黔东南州环雷公山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均入选国家体育总局与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黄金周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名单。

近年来,贵州以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体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为抓手,积极推动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通过建设城镇(景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体育特色小镇,培育体育旅游黄金线路,打造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自主知识产权品牌赛事等,推动体育旅游快速发展。

好山水成就好资源

“贵州山川秀丽、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文化多样,素有‘公园省’之美誉,是户外运动的天堂和体育旅游的胜地。”2018年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杨宁这样点赞贵州。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境内有92.5%山地与丘陵,森林覆盖率达到60%,空气质量优良。富集的山地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常年适宜的气温,为贵州发展山地特色体育旅游奠定良好基础。

纵观全省,好山好水成为体旅融合发展的资源优势。黔西南州兴义市有中国面积较大的喀斯特峰林——万峰林,安龙国家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公园、万峰林山地户外营地在此落户;遵义赤水河谷,依托赤水河、丹霞地貌及红色文化,打造了以河谷骑行、红色拓展为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黔东南州依托雷公山等原生态山水资源和苗侗少数民族文化,打造登山徒步、自行车、马拉松、越野等山地运动,更有射弩、斗牛、打花棍、摔跤、龙舟、独竹漂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国凉都”六盘水成为休闲避暑和冰雪运动旅游目的地。省内其他地区,还有依托桥梁资源、溶洞资源、河流资源等打造高桥极限运动、洞穴探险度假区、漂流旅游区等。

好资源打造好产品

在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的引领下,好资源不断破茧,蝶变为好产品。

“不出省也能玩到滑翔伞”“仿佛去了一趟土耳其”,走进六盘水牂牁江滑翔伞运动基地,游客的赞美之声不绝于耳。牂牁江湖面秀美迷人的景致与九层山的高海拔差成就了滑翔伞运动天然的优越环境,使其赢得国际、国内滑翔伞运动爱好者的高度评价,赢“滑翔天堂”的美誉。

山水不仅能看,更能玩。开阳十里画廊、黄平旧州十万营、龙里油画大草原、息烽西望山等,游客乘滑翔伞飞向天空,鸟瞰大地美景。贵州开启“空中旅游”,亮出“翱翔贵州”的新名片。

位于开阳的猴耳天坑景区,开业多年一直不温不火,景区年收入仅在百万左右。自2018年引入超级大秋千和悬崖飞拉达等极限运动项目后,一跃成为“网红打卡点”,综合收入提升至千万元以上,并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和“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项目”等称号。

随着马拉松爱好者数量持续增长,不少跑友热衷于“以跑步的名义去旅游”。“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马拉松是“跑圈”万众瞩目的赛事,赛道沿途秀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特色的地方美食,用跑步的名义为雷公山引客,以旅游的方式为雷公山留客。

在贵州,各种形式的马拉松、自行车、汽车、龙舟、滑翔伞、低空跳伞、攀岩等国际国内户外运动赛事贯穿全年,其中晴隆“二十四道拐”中国汽车拉力赛、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赛、贵阳国际马拉松赛等已经享誉中外。截至2020年,包含精品景区、精品线路、精品目的地、精品赛事等在内,贵州已有72项(次)获评国家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每场比赛,总会为贵州引来上万游客。

体旅扬帆正当时

久久为功的贵州旅游已取得骄人业绩,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推进,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成为新趋势。

从“打造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强省”到“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做好体旅融合文章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贵州省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等文件的印发,更为贵州体育旅游的发展做好了顶层设计,提供了规划引领。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我省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有良好的政策基础,各市(州)纷纷挖掘当地旅游资源,推动体旅融合,进一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省体育局与省交通运输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开展合作,共同探索推进贵州高桥文体旅融合发展;省体育局已连续两年与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省级体育旅游精品线路评选工作,共评选出106条体育旅游精品线路。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