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7日正式闭幕的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参展的90多家贵州企业带来上千件展品,贵银、蜡染等大放异彩,展现了贵州民族传统文化产业的精湛工艺与传统手艺人的精湛技艺。贵州展团凭借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彰显出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内在动力和丰硕成果。
近年来,站在工艺保护的基础之上,我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上不懈探索,民族传统文化产业一次次取得突破与创新。从保护传承,到规模化生产,再到打响品牌,贵州“宝贝”正在走向世界。
“希望我能把黔南的枫香染宣传出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本届文博会现场,60多岁的杨光成说出自己多年来的夙愿。杨光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0多年来始终坚守着古老的枫香染技艺。在此次文博会上,杨光成不再“孤独”,30多岁的冉光津也带来了枫香染的文创产品。在一次传承人的课上接触枫香染后,冉光津便毅然踏上了寻访传统手艺、传承非遗工艺、研发创新产品的漫长旅程。
这样的传承故事在贵州大地上数不胜数。1990年出生的杨昌芹,虽然年轻,但已是名声在外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一次次将赤水竹编这种传统手艺带到全国各地,不仅自己苦心钻研技艺,更带动当地群众投入到非遗手艺的传承中。杨昌芹的公司通过大量免费培训,让8000多人掌握了这门传统手艺,不少曾经的贫困户靠手艺过上新生活。
在2018年发布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中,贵州有17个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项目入选。入选的刺绣、蜡染等不同门类的手艺,如今正呈现出蓬勃的传承热潮。热潮背后,还有省文旅厅、省民宗委、省妇联等单位合力推动的各项政策和扶持项目,非遗手艺在民间的热度逐渐上升,投入到行业中的人越来越多。
丰收时节,麦地边高挂在太阳下的蓝布随风飘动,这是台江县老屯乡的“80后”青年唐飞扬的杰作。自从迷上蜡染这门传统技艺后,唐飞扬不断探索提升生产效率的方法,研发、改良出一个4米多长、2米多深的大染池,并借助机械化设备,一个人一天内就可完成五六百米长的布料染制,极大提高了染布效率。此外,他还研发出多个提升刺绣、织布的设备和器具,获得多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这些实用的创新发明,使唐飞扬的“苗人匠心”工作室完成大量订单,也为当地的绣娘、染娘带去福利。
当下,“千百十”示范工程、“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扶持专项”、民族地区农村电商建设等项目在全省相继实施,为民族传统手工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创意空间。
在本届文博会上,贵州省多彩贵州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推出多彩贵州贵银、多彩贵州山地百货和多彩贵州茶3个品牌。其中,“贵银”是从市场角度出发,整合和升级贵州银产业全链条打造的文旅公共品牌。“贵银”公共品牌由省委、省政府主导,多彩贵州文化产业集团负责发起并作为会长单位,组建贵州银产业协会,吸纳贵州本土乃至全国优质银饰品牌企业和匠人,将成为贵州除了烟、酒、茶、旅游、中药材产业之外的第六张名片。
无论是公共品牌还是个人品牌,都离不开文化梳理、设计服务、营销推广等系列繁复的工作。如今,人们在文博会上看到“贵银”、大方高光彝风漆器、黔东南仰优民族工艺品等特色品牌。还有更多的手艺人也在不断强化自身符号,利用品牌的力量进行广泛推广。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