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贵州毕节:“三管齐下”赋能乡村振兴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1-12-15 09:30:0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骆飞 点击: 评论:0

   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贵州省毕节市,脱贫后迅速“摁下”实施乡村振兴“快进键”,持续推行“四个不摘”“分类分级”等系列举措,既加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又同步做好乡村振兴衔接,紧紧围绕汇聚人才、夯实产业、数字治理等,多元赋能基层发展,筑牢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乡村振兴添活力。

  人才赋能:配强基层“领头雁”

  近期,贵州省黔西市林泉镇海子村正在有序推进村支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新选举产生的村支书杨帆今年31岁,却是村党支部年龄最大的成员,其余几乎都是二十四五岁。年轻的他们正在为海子村发展带去不一样的活力。

  “这几年,村支两委都积极吸纳年轻人,村干部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杨帆说,做好乡村振兴要实现从建设乡村向经营乡村转变,对村干部要求越来越高,必须配强。

  懂电脑、善学习、思路活……在海子村的一次产业谋划会上,年轻的干部们熟练地用多媒体设备呈现工作方案,丰富的图文案例,让在场的村民耳目一新。

  林泉镇党委书记张浪说,当前全镇以村支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积极吸纳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大学生等加入,推进村干部“迭代出新”,配强基层“领头雁”,为乡村发展注入人才活力。

  毕节积极推进“雁归工程”,鼓励返乡创业。今年36岁的张凌曾是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走出去的大学生,这几年返乡带领乡亲们深耕“甜蜜事业”,种植猕猴桃、养蜂等。如今箐口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4年的2000多元增长到1.2万元。“脱贫后的乡村,为返乡创业人员创造了更多发展机遇。”张凌说。

  记者获悉,目前全市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全面完成,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较换届前降低了5.4岁,拥有高中及以上学历比例的村党组织书记占92.62%,实现了年龄学历“一降一升”目标。

  产业赋能:夯实发展“新业态”

  织金县桂果镇果底村猕猴桃基地里,村民正在修剪枝叶,去老留新,为来年猕猴桃增产做准备。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来,村支书罗义还担任果底村合作社理事长。

  “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就是要将村里零散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聚合起来,抱团发展。”罗义说,与私人办合作社相比,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最大限度将产业效益留给村民。

  果底村合作社累计栽种猕猴桃220多亩,还辐射带动不少村民。罗义说,村合作社今年共销售猕猴桃20吨,收益20多万元,按比例给群众分红后,村集体积累了6万元资金,不再是“空壳村”。

  在气候高寒的威宁县,当地以党支部领办村合作社为抓手,大力发展高山冷凉蔬菜。五里岗棒木社区蔬菜基地是社区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共计种植400余亩蔬菜,第一季产值20余万元,吸纳近2000人务工。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让党员干部全程参与管理,进行产销对接,实现了“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

  记者了解到,毕节让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支书任理事长旨在提升基层党员干部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同时强化用经济纽带,有效地把党组织和群众拧成一股绳,夯实了党在农村的基础。

  目前毕节党支部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入社农户74.4万户300.6万人,整合各类资金和资源资产折价共计49.8亿元入股,2020年实现产业发展总收入18.6亿元。

  数字赋能:构筑治理“新局面”

  地处乌江上游、背靠悬崖绝壁的黔西市化屋村,随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信息化技术不断加持,正在朝着振兴发展的方向迈进。走进化屋村,村口立起的一块智能化大屏幕吸引着不少人驻足观看。

  屏幕上实时滚动着有关村子的基础设施、人员组织、教育医疗等信息。“这是一张电子地图,犹如化屋村的‘电子名片’,展现别样村容村貌的同时,也有效地帮助政府加强对乡村的管理和服务。”化屋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芝说。

  近年来,毕节市积极抢抓数字经济新机遇,着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努力构筑治理“新局面”,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毕节市通过持续聚焦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服务、产业数字化,一方面不断加大智慧社区、智慧党建等数字应用整合力度,着力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推进“互联网+教育、医疗、金融”等乡村便民惠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力争“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

  目前,毕节市30户以上自然村寨基本实现4G网络全覆盖,累计建设5G基站1826个;并完成3658个村级电子政务外网点位建设,建成3235个“雪亮工程”村级平台,安装村社广播音柱和大喇叭3000余套,实现电子政务、实时监控、应急广播等功能延伸到村。(记者 骆飞)

责编:李茹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