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方科技大学联合中志浩刺梨产业开发(贵州)有限公司、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六盘水盘州市共同建立刺梨肥料试验示范基地,依托南方科技大学刘科院士团队创新研发的微矿分离技术,将煤炭加工副产品转化为生态肥料。
这是煤炭清洁利用技术与特色农业的跨界融合,同时为六盘水市产业升级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
八山一水一分田,千层乌金万担煤。
半个世纪的铁轨与风镐交响,六盘水用煤渣浸透的岁月镌刻下因煤而兴的足迹;四十余载煤海浮沉,这座被碳元素编码的城市,在资源与生态的博弈中留下“一城煤灰半城土”的叹息。
20世纪80年代,六盘水因煤而兴,也因煤而痛。“下雨时头发黏腻发黑,空气里弥漫着刺鼻的硫磺味,连飞鸟都不愿停留。”在老矿工陈明贤的记忆里,酸雨和煤尘是城市的常态。
彼时,六盘水市森林覆盖率曾一度降至7.55%的历史最低点,年复一年的矿产开采让山体裸露、河流污浊,仅剩60余种鸟类,生态赤字触目惊心。
面对巨大的生态环保压力,六盘水提出摆脱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益的发展模式,走出“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转型,始于对传统产业的“刮骨疗毒”。
以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引领,六盘水围绕“立足煤、做强煤、不唯煤”,实施工业倍增行动,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巩固发展煤电特色优势产业,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构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布局。
昔日的矿坑涌出汩汩清泉,废弃的厂区生长出光伏矩阵,老矿工布满煤灰的指节叩响智慧矿山建设的大门,曾经的煤老板聂德友斥资5000万元转型种植刺梨,让石漠化的贾西村在绿意里酿造“甜蜜”……
“黑转绿”在六盘水的工业基因里,渐成潮流。
六盘水市6家燃煤电厂17台燃煤发电机组,13台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4个市(特区、区)生活垃圾全部焚烧发电,实现“零填埋”;水城经开区入选国家级“绿色园区”名单;2024年,六盘水市中心城区未出现PM2.5污染天气……当市民推开窗户,看见的不再是模糊的天际线,而是乌蒙山脉清晰的轮廓;呼吸的不再是呛人的粉尘,而是清新的空气——这样的获得感,早已超越统计数字的维度。(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鲁媛)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