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推窗见绿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4-16 13:20:14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鲁媛 点击: 评论:0

  日前,南方科技大学联合中志浩刺梨产业开发(贵州)有限公司、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六盘水盘州市共同建立刺梨肥料试验示范基地,依托南方科技大学刘科院士团队创新研发的微矿分离技术,将煤炭加工副产品转化为生态肥料。

  这是煤炭清洁利用技术与特色农业的跨界融合,同时为六盘水市产业升级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

  八山一水一分田,千层乌金万担煤。

  煤,曾是六盘水地域经济意象;黑色,曾是六盘水工业发展底色。

  半个世纪的铁轨与风镐交响,六盘水用煤渣浸透的岁月镌刻下因煤而兴的足迹;四十余载煤海浮沉,这座被碳元素编码的城市,在资源与生态的博弈中留下“一城煤灰半城土”的叹息。

  20世纪80年代,六盘水因煤而兴,也因煤而痛。“下雨时头发黏腻发黑,空气里弥漫着刺鼻的硫磺味,连飞鸟都不愿停留。”在老矿工陈明贤的记忆里,酸雨和煤尘是城市的常态。

  彼时,六盘水市森林覆盖率曾一度降至7.55%的历史最低点,年复一年的矿产开采让山体裸露、河流污浊,仅剩60余种鸟类,生态赤字触目惊心。

  面对巨大的生态环保压力,六盘水提出摆脱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益的发展模式,走出“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转型,始于对传统产业的“刮骨疗毒”。

  以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引领,六盘水围绕“立足煤、做强煤、不唯煤”,实施工业倍增行动,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巩固发展煤电特色优势产业,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构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布局。

  昔日的矿坑涌出汩汩清泉,废弃的厂区生长出光伏矩阵,老矿工布满煤灰的指节叩响智慧矿山建设的大门,曾经的煤老板聂德友斥资5000万元转型种植刺梨,让石漠化的贾西村在绿意里酿造“甜蜜”……

  “黑转绿”在六盘水的工业基因里,渐成潮流。

  六盘水市6家燃煤电厂17台燃煤发电机组,13台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4个市(特区、区)生活垃圾全部焚烧发电,实现“零填埋”;水城经开区入选国家级“绿色园区”名单;2024年,六盘水市中心城区未出现PM2.5污染天气……当市民推开窗户,看见的不再是模糊的天际线,而是乌蒙山脉清晰的轮廓;呼吸的不再是呛人的粉尘,而是清新的空气——这样的获得感,早已超越统计数字的维度。(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鲁媛)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