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网讯 近年来,都匀市平浪镇共和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022年7月23日正值大暑,天气炎热,笔者随同都匀市作家协会、都匀市布依学会会员和文学爱好者,在都匀市人民政府门口统一乘车前往平浪镇共和村,召开调研交流座谈会,标志着共和村又踏上了新的征程,站在了新的起点。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观看,所见所闻,全面了解共和村乡村振兴给农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筑巢引凤”许多做法和经验都走在前列,给其他村提供了很多值得学习的宝贵经验。
以产业振兴 促进村民共同致富
“共和”的基本观念和精神是共治、共有、共享,是和平、温和、平衡。共和村以“共和”名传远扬,大家知晓,当地人们常说“上有共和国,下有共和村,心与心相连,情与情相牵”。
共和村位于都匀市西南面,距市中心约58公里,距平浪镇政府约28公里,位于原石龙乡乡政府所在地,由2014年行政区划调整的蛇昌村、端公村、石龙村和老共和村合并而成,共和村辖区面积47平方公里,共有田土13482亩,其中田8883亩,土4599亩,全村共有林地56871亩,山地多,旱地多,荒山荒地面积大。下辖18个村民小组,1102户455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34户839人。201 8年达到脱贫出列标准,顺利脱贫出列,至2019年剩余贫困人口54户136人已实现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到2020年持续巩固脱贫成果,进一步补齐短板,实现高质量的打赢脱贫攻坚战。
调研布依语言、文化传承、山地养生、产业发展。摄影:罗祖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乡村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最基本的战略,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带动农民创收致富的关键手段。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共和村按照“一村一特色”的建设要求,立足实际,有效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和产业特色,突出乡村韵味,紧扣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强化示范带之间的有效呼应,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在全村的深入实施。
在实际工作中,共和村采取建立产业发展帮扶制度,包村、驻村、村委会每月至少召开一次调研产业帮扶工作专题会,了解共和村现有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存在的困难,帮助协调解决产业发展部分资金和帮助协调项目推进技术服务。积极主动调研共和村的产业发展规划和计划,共同参与和帮助共和村产业选择、产业发展、资金筹措、产销对接和利益链接等,确保产业顺利实施,成效显著,群众受益。还有,建立完善返贫应对机制,对于新发生的因灾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及时帮扶。对易地搬迁人口扎实做好就业帮扶工作,切实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
共和村按照省委省政府产业发展“八要素”要求,结合都匀市市级领导领衔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机制,着重推进全村2个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同步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谋划做大做强优质大米种植、蓝莓种植、刺梨种植、肉牛养殖项目等。目前,优质大米、蓝莓、肉牛等优势主导产业已具规模。2016年以来,全村共获得扶贫资金330.283万元,安排项目15个,并有效完善群众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建档立卡农户237户843人持续稳定增收。就业扶贫方面,通过技能培训、转移就业两大措施助推劳动力稳岗就业,全村现有381名建档立卡劳动力稳定就业,其中省外务工218人,省内务工126人,公益性岗位就业37人,同时,在镇人社中心的支持下,先后开展了挖掘机操作培训班47人参加培训,实现稳增就业。小额信贷方面,全村共计办理160户小额信贷,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每户累计受益9000元。
以人才振兴 解除发展后顾之忧
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气旺则乡村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底气。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人才供求矛盾更加凸显。共和村实行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选好人才、育好人才、用好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使共和村充满勃勃生机,迎来更有希望的发展前景。
村两委班子年轻化,文化水平提高。平均年龄在35岁,中专文化2人,大专文化3人,本科文化3人。按照省、州、市创建文明生态村要求,构建以“明德平浪”为背景的队伍,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振兴。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党员素质的高低,致富能力的大小,对群众影响很大。共和村有“岗位作奉献,真情为他人”的村干部。他们投入乡村振兴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工作热情更加高涨,争先进、赶先进的氛围日益浓厚。如:
共和村党支书、主任何宗豪走访群众,了解家庭情况、健康情况。摄影:沈金文
何宗豪,男,1986年生,家住平浪镇共和村湾组,现任共和村书记、主任。2012年贵州大学毕业,先后在贵阳和都匀务工从事家电服务行业,2016年返乡接受村组推荐和选举,同年12月担任村组织委员,2021年接受村组推荐和选举,同年11月担任村主要领导职务。任职以来,认真向历届村领导请教,立足本职岗位,以全身心的精力和对家乡情感做好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自觉自愿地把满腔热情、周到的服务奉献群众,奉献给他人。早些年,全体村民齐心协力封山育林,现在大家携手转型升级提升旅游品质。在他看来,只要全村人共同努力,劲往一处使,一定会更兴旺。他把乡村振兴当成传播精神文明窗口,把办公室看成神圣的岗位,带领一班人,团结同志,扎根山区,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取得了两个文明双丰收,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使共和村成为全市文明建设样板村,得到了社会和村民的广泛赞誉。其中总结有一条经验是: 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经济建设中心,以思想政治工作来保证和促进经济建设,围绕经济建设实际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制度机制上把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到“三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以文化振兴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乡村文化的振兴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
共和村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全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农耕文化、乡村手艺、乡村景观文化、乡村节日与习俗等乡村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不仅具有文化价值也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这是现实中可即刻利用到的资源。文化服务设施方面,全村建有群众文化广场7个,分别在场坝组、布寨组、龙骨力组、摆谷组、沙坝组、小谷洞组、上坝组、摆鲱组,广场配备有篮球场、乒乓球桌、健身器材等设施,满足群众日常休闲娱乐需求。其中,共和村布寨组龙潭与同边的甲壤村大院组塘榜金丝楠木古树群、谷新村小冲组崖墓遗址以及平浪镇石龙片区一线精品旅游景点像珠子一样串联起来,形成全域旅游的新态势。
共和村布寨组文化建设。摄影:张胡章魏
共和村布寨龙潭。摄影:何宗豪
布寨龙潭。是从洞内流出来的泉水,座落在坝子中而形成的,人们称之“龙潭”。沿着乡村道路,走进龙潭的路上,可看到两岸奇山秀峰,神态各异,形态万千。远望龙潭,仰望悬崖峭壁上面有一大平面岩石似如黑板,可在上面作乡村振兴方面的标语口号。近看龙潭,宁静清雅,清澈冰凉,岸边树木倒映水里,勾划出一幅幅疏密相宜、浓谈适度的水墨画,无意间雕琢出许多绝佳的风景,具有生动的动态美。有人说,喝了龙潭水,视野开阔,怡情养生。龙潭之水,滋养着布寨的山、布寨的人,让布寨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甲壤村大院组文化建设。摄影:何宗豪
金丝楠木古树群与宽广场所、健身器材相得溢彰。摄影:何宗豪
塘榜金丝楠木古树群。据有关资料显示,树龄在1000年以上的有108株,其中最大1株矗立于塘榜大寨最前端,直径3米左右,需7人围抱一周,树高80多米,树干胸围约18米,树龄有1600多年。而在塘榜古树群附近下寨和湾寨还生长有两株千年雄性银杏树,需要6人牵手才能围抱一周,直径约3米,高50多米。在银杏树旁还有1株大香樟树。2017年,广州及深圳20多名游客自驾慕名前往参观,成为打造金丝楠木群乡村旅游景点以来迎接的首批外界游客。同年,都匀市林业部门挂牌将这批古树列入保护名录。
整装待发,深入小冲洞葬遗址。摄影:罗祖文
小冲崖墓遗址。位于都匀、平塘和贵定三县(市)毗连地带,距离都匀市区70多公里。这个处于悬崖绝壁的岩洞,在明清时期,层层叠叠地有序存放着数千具葬人的棺材,当地人称之为“埋人洞”。小冲崖墓规模宏大,民族文化内涵极为丰富,被都匀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都匀市文物管理部门拨款清理洞内棺木,采取了保护措施。2005年10月4日,都匀市融媒体中记者文勇随来自北京大学张金奉教授带着有关民俗考古专家慕名考察。
布依族姑娘敬酒歌唱功媲美歌手,声声唱出乡村振兴。摄影:罗一高
唱歌跳舞,是迎接客人、社交礼仪的一种形式,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如今,走进共和村,男女老少热情好客,端上自己用蓝莓酿制的米酒,唱着反映勤劳俭朴的高尚品德和美好的心灵、句数不等、内容诙谐的礼俗歌。其中,有声声让你陶醉的原生态《敬酒歌》:
今天这里客人多,心中欢喜就唱歌,一首山歌一杯酒,有酒有歌才快乐;
山上松树棵对棵,远方客人我乡落,没有哪样招待你,只有米酒暖心窝;
今天有缘来相逢,千言万语在酒中,贵客喝了情谊酒,情也浓来谊也浓;
流水终归进长江,唱起山歌情谊长,米酒祝你心如意,山歌祝你更健康;
客从远乡远路来,布依姑娘喜开怀,倒杯米酒来敬你,还望贵客把杯抬;
客在远乡远路来,来到我乡我开怀,没有山珍和海味,只有一杯土茅台;
一个杯子圆又圆,双手捧到客面前,客你喝了这杯酒,健康长寿万万年;
清早喜鹊声声叫,知道客人要来到,倒杯米酒来敬你,生活事业步步高;
山路弯弯水清清,敬酒敬人先敬心,一杯祝你身体好,二杯祝你万事兴;
以生态振兴 提升乡村文明程度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共和村在实施乡村振兴工作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2018年初,都匀市印发《都匀市精神文明创建三行行动方案》(匀文明委发〔2018〕2号)、《都匀市乡镇观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匀党办通〔2018〕23号)以及《都匀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匀文明办发〔2018〕1号)之后,共和村按照“班子建设、基本保障、创建活动、文化建设、人居环境”文明村测评体系5个项目23条内容,全力抓好全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
共和村以及石龙片区,是一块神秘的土地,据史学家考证这里是新石器时代的发源地之一,十条龙的传说更是在布依族代代相传,石龙有一片神秘的土地叫龙背山,是珠江流域水系的水源头。在这里有都匀市平浪镇红心猕猴桃种养殖合作社、贵州龙背山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党的好政策和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下,勤劳的人们基本达到了家家有轿车,砖瓦房,添置新家具,在房前屋后种树,种花草,美化庭院,净化空气。开花时甜美又芬芳,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纯朴的民风,勤俭的习俗,当地的人们讲文明、讲礼貌,互助互敬,团结友爱,和睦一家,没有赌博和欺诈,实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同步前进的景象,可以说是当前省内少有的秘境中的秘境,被誉为“边远生态第一村”。生太农业基地成为乡村创业园,带头人层出不穷。雅号“龙背山老头”的贵州龙背山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创始人罗达拥就是这个生态第一村的共同富裕领头人。
贵州龙背山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罗达拥(中)给客人敬酒。摄影:何宗豪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全民参与贵在行动。群众性创建“文明村镇”活动是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措施。
共和村注重两个文明一起抓,认真落实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动员村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将文明村建设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基层政权结合起来,同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广大农民服务的功能结合起来,同节约土地、环境结合起来,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村现民约,破除陈规陋习,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争做文明使者”活动,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农村形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9年12月,共和村被都匀市文明委授予2018-2019年全市文明村。由此推出更多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
罗达拥,男,1967年生,家住共和村谷岭组,都匀市布依协会理事。在创业中,他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辛勤劳动。2015年发誓和全村走共同富裕之路,回乡在石龙龙背山创办“都匀市平浪镇红心猕猴桃种养殖合作社”。2016年前,任共和村委会主任,平浪镇第八届人大代表,他带领群众治“穷根”、铺“富路”。在2018年脱贫攻坚战中,他为石龙河道治理,建成石龙风雨桥、布寨龙潭景点,以及乡村环境治理、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以良好生态环境为村振兴赋能。2019年在石龙龙背山拢然冲,把自已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得来的200多万元创办了“贵州龙背山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专业种植红心猕猴桃,蜂糖李,蓝莓,梨等经果作物,带领全村走共同富裕之路,带动周边贫困人口就业30多人,产业基地不断得到了长远发展,也借着旅游业的东风销往各地。罗达拥总结出一条共同致富经验是: 大家互相支持,共享资源,共享收益。“今天龙背山老头虽然退出了村主任岗位,但他记住初心,不忘乡亲,为了本村的发展,积极协助新的村支领导班子改革创新,走共同致富的道路。”罗达拥用智慧拉动石龙片的各项产业发展,呈现了一批优质的基层小微企业,得到了群众的一致称赞!
以组织振兴 吹响胜利凯旋之歌
一个村的发展与一支“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村党支部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始终把促进中心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做细、做实、做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共和村共有中共党员121人,其中,60周岁以下党员81人,60周岁以上党员40人;中专高中以上文化党员16人,大专以上文化党员8人,硕士研究生1人。村党委下设两个党支部。2022年,发展入党积极分子1人,发展对象2人。召开党支部会议13次,党员代表大会5次,同时积极开展第一书记上党课活动4次。组织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带领群众代表及党员学习新国发二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省委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与剑化社区服务中心进行党建交流,与凯口农商行建立党建联谊。举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活动,强健战斗堡垒。
在实施脱贫攻坚工作中,建立以驻村队长为指挥长,包村领导、第一书记、支部书记、村主任为副指挥长,下派帮扶单位及平浪镇人民政府派驻的25名驻村队员为成员的攻坚体系。按照市委、镇党委工作安排,定期召开工作安排部署会,研究解决工作难题,推动工作落实。五年来,每年年初制定《共和村扶贫工作年度计划》,严格按照工作计划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工作。
基层治理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积极开展各项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按时安排护林员完成了清河行动和卫生活动,号召各组举行组上志愿搞卫生,呼吁全村共同爱护家园。从抓好依法治村理念建设出发,强化法律法规在基层组织建设、生态环境治理,让法律法规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将法治理念贯穿于新时代乡村治理实践,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大力宣传法律法规知识,提高群众法治素养,引导群众树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充分发挥好“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作用,及时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共和村书记、主任何宗豪介绍,党支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取得成效,展现了真理的力量、团结的力量、风范的力量。产业扶贫方面,着力推进2个坝区产业结构调整,谋划做大做强优质大米种植、蓝莓种植、刺梨种植、肉牛养殖项目等。目前优质大米、蓝莓、肉牛等优势主导产业已具规模。2016年以来,全村共获得扶贫资金330.283万元,安排项目15个,并有效完善群众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建档立卡农户234户839人持续稳定增收;就业扶贫方面,通过技能培训、转移就业两大措施助推劳动力稳岗就业,现有381名建档立卡劳动力稳定就业,其中省外务工218人,省内务工126人,公益性岗位就业37人;教育扶贫方面,对接教育部门,落实学生教育资助,积极排查就读学生,加强“控辍保学”工作,未出现学生辍学情况发生;医疗扶贫方面,卫生院医务人员、医疗设备设施、药品配套配备齐全,能够满足群众日常就医需求,同时慢性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实现有人、有地方、有制度保障看病;住房保障方面,完成110户危房改造工作,全部完成并且入住;兜底保障方面,实行动态增减管理制定,保障政策确保实施到户到人,对于符合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全村有低保户105户239人,特困供养户24户24人;易地搬迁方面,建档立卡户共61户263人,通过易地搬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住得下”目标,同步实现拆除拆除率和地基复垦率双百目标;生态扶贫方面,聘用生态护林员29人;道路交通方面,道路已全部硬化通车,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实施摆绒组、上坝组、摆谷组串户路项目1.8公里,实施共和至甲壤等三E个撤并建项目12公里,提高建设等级和路面宽度增加到5.5米,实施组组通公路约20公里,修建上坝组和谷岭组串户路1.2公里,修建石龙桥,已竣工通车等,全村18各组36个自然寨已全部通水泥硬化路、串寨路,交通基础设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一些影响他们生活、出行的问题得到了解决;饮水安全方面,全部铺设自来水管网,集中供水水质达到安全饮用水标准,满足“11235”饮水条件,饮水安全有保障。这些成绩的取得,使党的“三农”政策得到广大村民的衷心拥护。
“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新时代好!”一段肺腑之言,表达村寨老百姓对在乡村振兴中村子里的变化高兴不已,表达对党的政策充满了感恩之情,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共同致富带头人、70年代知青、驻村队员、民族文化传承人、寻找老兵志愿者等情不自禁走出座位激情讲话。摄影:罗祖文
中共都匀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都匀市作家协会主席杨启刚(左一)为新会员罗一高颁发证书和赠送写作读本。(摄影:罗祖文)
美好心灵的布依族姑娘参与座谈会,形成一道靓丽风景线。摄影:罗祖文
开展“筑巢引凤” 合力推进乡村振兴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做好“筑巢引凤”“固巢养凤”“栽好梧桐树,引来凤凰栖”工作极为重要。共和村坚持把握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主题和工作要求,坚持搞有温度的活动,做有温度的服务,创新载体,打造民族团结特色品牌,因地制宜地打造“生态农业乡村创业园”,筑巢引凤,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切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农村“脏乱差”转变为“净齐美”,让返乡人才更有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2022年7月23日上午,都匀市布依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德堡在平浪镇共和村村委会主持召开都匀市作家协会、都匀市布依学会调研交流座谈会。会上,召集人贵州龙背山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罗达拥致辞;为更好宣传共和村致富带头人和传承布依文化,中共都匀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都匀市作家协会主席杨启刚为共和村2021年就读于广东南华工商学院罗一高同学举行新会员颁证仪式;共和村党支书、主任何宗豪作乡村振兴讲话;平浪镇共和村、都匀市作家协会、都匀市布依学会以及州、市有关部门老领导、老会员,互动发言。同日下午,与会人员到谷岭农业基地体验采摘蓝莓、参观布寨组龙潭、绿水青山以及周边形成旅游景点的甲壤村大院组塘榜金丝楠木古树群、谷新村小冲组洞葬遗址等。
在当天上午的座谈会上,共和村党支书、主任何宗豪在讲话中如实说:56个民族就是一个中华民族,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都是中华儿女。共和村人口众多,布依族占80%以上,虽拥有众多布依族人群,但是已经遗失了许多布依族文化,特别是布依族语言,我们祖辈可以说布依话也听得懂,父辈还可以听懂布依话,不会讲。我们这辈直接不会说也听不懂。布依族语言在共和村濒临消失,在这紧要关头,我向都匀市布依学会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结合社会各方力量,在石龙小学开设布依语教学,这样可以使教学的多元化,也能挽救布依族语言,保护好我们的布依族文化,让布依族文化很好的传承下去,也希望市文学协会对布依族文化的大力支持,让布依人讲好共和村布依故事,讲好身边的故事,让社会各界了解布依文化。同时指出,共和村有着悠久民族文化底蕴,诚挚邀请各位领导,各位文字爱好者,各界成功人仕,各位亲朋好友,多到共和村走走,挖掘共和村民族文化,用民族文化凝聚乡村振兴合力!(罗祖文)
统筹:刘禹涵
责编:张珺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