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乡村振兴  
贵州凯里:“庭院小经济”点亮“乡村大振兴”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6-28 10:37:33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潘仁福 点击: 评论:0

  贵州文化网讯   今年以来,凯里市坚持“三化一特”总体要求,深入挖掘“庭院经济+”模式融入和美城乡“四大行动”建设中,把乡村“庭院美化”打造成村民增收致富的“后花园”。以家庭为阵地,以庭院为载体,利用院落空地、房前屋后等闲置空间与资源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庭院+农家乐”“庭院+观光”“庭院+民宿”“庭院+采摘”“庭院+民族手工艺”等庭院经济示范户,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走进凯里市下司镇瓮港村,村委会门口堆放着今年刚出土的黑土豆,个子不大,但很有特色。“这是去年我们在市农业部门和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引进了黑水稻、黑土豆、黑玉米、黑花生、黑豆(简称五黑产业)分别试种了各30亩,各品种长势较好,这是刚刚出土的的黑土豆亩产近1500公斤,保守估算每亩收入能够达到1.5万元以上,真是个致富的好项目。”村党支部书记杨通祥乐呵呵的介绍。

  去年,经村委会介绍,家住锅厂组的杨通贵抱着试种一些黑土豆想法,没想到今年这批黑土豆收成不低,产量和口感非常好,拿到市场卖一扫而空。这不,自家的“小庭院”摇身变成了“致富园”,这给了杨通贵很大的信心。看着这批黑土特产种植成本低、产量好、见效高。杨通贵信心满满的说:“今年不出去打工了,把黑土豆扩大种植,并同步种植黑水稻、黑花生、黑玉米、黑豆等,我相信在政府和村委会的带领下,今年我家的五黑产业种植收入一定突破4万元。”

  据悉,2022年,凯里市下司镇瓮港村从外地引进五黑产业,因地制宜,全村试种黑水稻30亩,黑土豆30亩,黑玉米20亩,黑花生30亩,黑豆30亩,这五黑产业种植产值均超预期。今年全村各家各户均充分利用自家的“小院”发展庭院经济,大力发展五黑产业,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全力发展庭院经济+,把自家庭院打造成一批微菜园、微果园和微花园等,以“庭院小经济”点亮乡村振兴,不仅美了村庄,富裕了群众,也带动了全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走进大风洞镇青杠林村,村中房屋白墙蓝顶、道路干净整洁,农家宅院错落有致,花果飘香怡人,好一幅和美的乡村画卷涌现眼前。坐在小坝塘休闲公园中间,一眼望去,长廊、亭阁绿化亮化设施一应俱全,家家户户干净整洁的庭院,千娇百媚的鲜花,让人垂涎欲滴。

  “现在我们村里环境美了,来游玩的客人渐渐多了,我们在家里办起来农家乐,每天接待客人20来个,收入不算很多,但我们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曾务工返乡甘忠益夫妇自豪地说道:

  自和美城乡“四大行动”开展以来,大风洞镇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精心谋划,把“庭院美化”升级为“庭院经济”作为带领群众实现增收的突破口,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农户庭院空间等有利因素,因地制宜鼓励村民群众将美观植物种在院里装饰自家房屋,利用闲置花圃和前庭后院,合理搭配种植兼具经济观赏和实用的经济作物,在自家庭院灵活发展蔬菜瓜果特色种植,不仅扮靓了环境,也增加了群众收入。

  据了解,青杠林村目前发展规模化种植油茶800亩、白茶1200亩、蓝莓400亩,发展农家乐5家,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激发乡村活力,不仅产业有奔头,便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在万潮镇盐井村,家家户户忙着整理庭院,在徐大爷家的院子里,只见翠绿欲滴的葡萄藤爬满支架,绿叶间,一串串沉甸甸、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沐浴着阳光,折射出诱人的翠绿光泽,让人好生羡慕。

  “院子里种植有葡萄、番茄和蔬菜,在家门口种果树,果子成熟了可以卖钱增加收入,种蔬菜平时可以就地采吃,又能闻到花果香,院子还能变美,舒服多了。”村民徐大爷乐呵呵地说道。

  据凯里市万潮镇盐井村支部书记杨秀杰介绍:“今年以来,该村结合推进和美城乡“四大行动”建设,鼓励引导村民群众把自己的农家小院打造成瓜果飘香、绿色满园的生态院落,将“方寸地”变成了村民创收“致富园”,让原本就普普通通的庭院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让村民在“和美小院”里畅享“庭院经济”带来的产业附加值,真是一举俩得。”

  如今,凯里市乡村产业正按照“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村民致富”总体思路,充分挖掘庭院特色资源,用好农家“方寸地”,建成百姓“增收致富园”,以“庭院小经济”点亮“乡村大振兴”实现村庄美、产业兴、村民富,让一家家小庭院释放出更多的致富果,助力乡村振兴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挖掘土特产31个,建成乡村农家乐57家,培育乡级以上示范村53户,庭院经济示范户596家,乡村庭院经济产值57.64万元。(潘仁福)

  统筹:刘禹涵

  责编:刘岩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乡村振兴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