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后疫情时代的文旅产业该如何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花建认为压力、阻力、动力和活力将成为后疫情时代文旅产业发展的主旋律。在这个背景下,以城市更新、城市高价值空间打造为抓手的发展方向在短期内可以成为文旅发展的重要抓手,也可以成为长期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那么,哪些空间称得上是高价值空间呢?
本文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花建在2020年“云”中相“会”系列网络学术论坛上的发言整理,略有删改,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花建 资料图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冬阳/摄
2020年开春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和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重要影响。结合到文旅产业的发展情况,可以简单总结为“四个力”的交织,即压力增大、阻力倍增,动力提振、活力释放。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受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及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将分别下降56%和15.5%,国内旅游收入分别下降69%和20.6%;预计全年同比减少旅游9.32亿人次,减收达1.18万亿元。但与此同时,危中有机、危中含机。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企业影响评估报告》,在2020年的1月至4月,中国在线新业态的同比幅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在线办公比同期增长了527%。在线教育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69%。在线游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24%。文旅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显示了澎湃的活力。
压力、阻力、动力、活力相互交织,构成了后疫情时代文旅产业发展的背景。危中有机、危中寻机,也将成为后疫情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在这个背景之中,我们一方面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提振消费,发挥消费对文旅产业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中国在全面跨入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通过引导高品质、有素养、健康的品质生活来显示文化引领消费的积极作用。品质生活的特点是多姿多彩,精致品位、健康快乐,富于象征。品质生活可以融入到消费增长动力中,通过倡导和提振人民群众对品质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来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而拉动品质生活的抓手之一便是空间再造,集聚新的生产模式。
推动城市文旅的高价值空间可以重点关注四类文化空间,即以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功能活化为主的遗产活化空间、以品质生活的体验和共享为主的品质体验空间、以集聚文化新业态和新生产力为主的文化创新空间,以及以线上线下相结合从而进行展示展览的多维展示空间。
从长远来看,这四类文化空间是城市更新的发展方向。从近期来看,这四类空间又是可以尽快投入使用的具体抓手。
首先是遗产活化空间。遗产活化空间的关键是让历史和遗产相辅相成。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表达了人类对世界的想象和阐释。同时历史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无形资产,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另外,历史文化遗产包含了国家认同,激励着人们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最后,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象征的纽带,以形象和符号传承了精神文脉。
第二是文化创新空间。结合数字经济和新型科学技术的文化创新空间可以进一步激发新的动能和新的业态。例如上海灵石中国电竞中心,这是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新型电竞产业集聚区。这个地方原来是一片比较老旧的工业遗产区,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背景之下,通过政府的有效结合,该产业园区针对电竞产业的特点,迅速形成了新的产业集群。上海灵石中国电竞中心根据电竞产业本身的独特性,将电竞产业和文化装备制造业、文化传媒业、文化演艺、文化出版业相互结合,通过运营,将电竞的产业功能和旅游体验功能相联动,集聚了一大批电子竞技头部企业,也集聚了游戏研发、赛事运营、场馆运营、电竞直播、电竞娱乐、电竞延伸产品等产业链上下游集群。
第三是高品质的体验空间。近些年来,诸如深圳、上海、北京、加拿大蒙特利亚等创意城市都以城市记忆为主,运用了新型视听手段,将城市的文脉、创意、活力、多元文化等元素,嵌入到城市的品质空间里,结合城市的文化记忆,推动城市文脉的历史传承。
第四,是多维展示空间。最近一段时间,网络直播与网红经济犹如澎湃的春水,到处蔓延,从北到南,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地区,从一线城市到中小城市。而这种新业态仍有很大的延展空间。线上新经济的蓬勃和推动并没有使得线下的空间凋零,相反给线下空间更多的启发。网络新业态可以通过线上的导流来促进线下的繁荣,发展多样的衍生产品。
在后疫情时代,文旅产业创新可以有很多抓手。但是结合眼前,不断推进城市更新,不断打造人民群众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不断发挥品质生活对促进消费的积极作用,可能是现阶段我们既可以尽快着手,又可以在未来远大开展的重要抓手。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