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热点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文化热点  
“方言梗”流行的背后有怎样的文化认同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1-06-25 23:24: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饶高琦 点击: 评论:0

   【文化评析】

  作者:饶高琦(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莉宁(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

  如今,各种“方言梗”在几大短视频平台上占据了半壁江山。伴随着网络自创语言走红的,还有各种爆款方言。近年来,重庆话、河南话、贵州话、山东话、广西话等方言的段子大量地涌入了影视作品、短视频平台、网络综艺,早年“触电”的广东话以及四川话、陕西话、东北话这四大天王终于不再孤单。各类“方言梗”乍一听再怎么艰涩奇怪,在循环播放一两遍之后,即使是从小生长在普通话环境里的人也会觉得有趣亲切。我们不禁要问,方言是“土气”的存在吗?“方言梗”流行的背后有怎样的文化认同?

  回答这些问题,就不能不聊到汉语的特点。汉语是一种方言种类繁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语言,除普通话外,还有官话、晋语、吴语、闽语、粤语、客家话、赣语、湘语、徽语、平话和土话等十大方言,内部差异巨大,特别是我国的东南地区,有很多方言土语之间完全无法通话。

  在全球化和城镇化的高速进程中,方言日渐式微,保护传承方言文化现已成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大众的共同愿望。方言文化保护传承和普通话推广普及并不矛盾,因为两者有各自的使用空间和圈层——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在公共场所、教育、行政和传媒中具有法定语言的地位,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更是基本语言权利;而方言则是区域性的,是民间语言,适用于非正式场合、家庭或其他私人领域。当前,面向普通话、方言乃至外语多语并存的社会生活环境,我国社会正逐渐形成“多语分用”的语言态度,即明确各语言、各方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形成了主体与多元,公共与私人,正式与随意等并行不悖、和谐共处的语言生活观。

  不过,短时间内要让所有方言迅速恢复同等的语言活力或使用频率,这既缺乏可行性,也没有必要。在此情况下,保护传承最可行的办法是开发利用,即以利用促使用、以使用促保护、以保护促传承。方言文化保护传承的主体是社会大众,而青少年是关键人群。新媒体极大地推动了方言文艺娱乐的创作和传播,青少年通过短视频关注、了解并热爱方言,使方言成为他们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对方言适度使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方言梗”频上热搜,这是方言仍活跃于语言生活的表现,有用总比无用强,无须过分担心。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方言梗”走红里的那些被娱乐化、低俗化的方言,也隐藏着危机。一些“方言梗”里偏爱“土味”,仿佛可以带来接地气的感觉,但却屏蔽了地域文化之美;一些“方言梗”只顾矮化方言使用者以达到搞笑的目的,却忽视了挖掘并展示其蕴含的文化民俗及悠久历史;我们不能以保护传承方言文化为名,就一窝蜂地刻板复制,让方言贴“土”“烂”“俗”的标签。面对这种红极一时的网络文化现象,应注意避免盲目追求流量而裹挟着方言与低级趣味挂钩,要积极探索并鼓励多样化的方言开发应用,塑造高端、典雅、文化气息浓郁的方言形象。近年来,海派音乐人林宝用上海话演绎了多首流行歌曲,如《上海谣》用吴侬软语将上海的历史变迁和上海人的喜怒哀乐娓娓道来,改编自陆游的《钗头凤》通过方言独特的韵律平仄再现了宋词的细腻唯美,在新媒体平台上累计点击量破亿,颇受好评。

  其实,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共同语也从乡土语言生活中走来。可以说,方言是共同语之根,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人们的乡土之情。方言文化也是乡村文化、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它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发挥独特的作用。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24日 02版)

责编:刘禹涵 ]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文化热点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